1979年2月17日,越南的不断挑衅迫使中国军队展开了自卫反击。尽管这场反击战持续时间较短,仅28天,但战斗异常惨烈,尤其是谅山战役,成为中国军队深入越南北部的最强烈进攻之一。
在谅山战役中,中国军队围攻了这座城市。尽管越南调集了驻柬埔寨的六个师来支援,但这些部队却在关键时刻突然撤回,未能实施反击计划。那么,这一突如其来的撤回究竟是为何?
一、战役准备
1979年2月17日,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广西和云南两个战场展开了自卫反击。到2月27日,中国东线部队经过多次战斗后,已经把越军的防线逼近谅山。
谅山是越南北部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,靠近中国广西,距离友谊关仅19公里。它不仅是越南首都河内的门户,还地势特殊,北面地形陡峭、丛林密布,南面则是平坦的稻田。这样的地理条件让谅山成为越军防守的难点,这也是我军选择它作为进攻目标的原因。
展开剩余80%越南对谅山的防守十分重视,迅速调动了多个军区的部队增援。第三军区和第四军区的部分部队原本驻扎在南方,用于应对南越反政府武装,战斗爆发后他们紧急赶往北部增援。第一军区的一部分部队本来驻扎在北部,负责边境防御,也被迅速召集北上。而越军最精锐的香江兵团则原本驻扎在柬埔寨,也通过海运回到越南北部。
相比之下,我军的准备较为简单,虽然我们没有进行全国动员,也没有派遣最精锐的部队,但当时中国的主要装甲部队和精锐力量多在北方防备苏军,出战的多数是新集结的部队。我国东线参战的部队包括广州军区的41军、42军和55军,武汉军区的20军和43军等。西线则有昆明军区的11军和14军等。
2月27日,经过一系列战斗,我军逐步逼近谅山。当时,谅山的守军是越南的金星师,这支部队的战斗力非常强,但也有一部分是我军培训出来的。面对强敌,许世友指示东线部队从外围逐步消灭越军的山岭和高地,清除谅山周围的防御。
二、战斗展开
2月27日凌晨,我军正式开始进攻。炮火轰鸣,战斗在越南的丛林中打响。55军首先向扣马山、巴外山和417高地发起攻击。
在扣马山,越军布置了火箭筒、迫击炮和高射机枪等火力网,抵抗非常激烈。为了打破僵局,我军派遣坦克部队吸引敌军火力,步兵紧随其后。每攻下一个制高点,步兵就用信号弹通知炮兵继续进攻,逐渐逼退越军。
在巴外山,我军用一营兵力从东面进行佯攻,吸引敌军注意,同时秘密部署排雷小组接近敌阵地,另一部分兵力则绕回主峰发起突袭。
通过几天的激战,谅山外围的越军防线终于被击溃。3月1日,55军继续向谅山市区发起进攻。越南军队顽强抵抗,特别是在大小石山一带,战斗异常激烈。尽管如此,我军最终还是成功突破了敌人的防线,攻占了奇穷河大桥北侧。到了3月4日,经过两天激烈战斗,谅山南市区的防线也被突破,战斗暂时告一段落。
三、越军紧急支援为何未能成功
在谅山战役期间,越南也没放弃反击。他们迅速调动了大量兵力,准备进行三阶段的反攻:
1. 第一阶段,越南第三军区和第四军区从南定省和义安省调动步兵第327师、步兵337师增援谅山。
2. 第二阶段,越南国防部从柬埔寨撤回第二军,并调派第一军的320B师等部队。
3. 第三阶段,越南第一军区继续增派兵力,准备反攻。
越军的反击计划野心勃勃,目标是借机从西面支援高平省的战斗,但计划最终未能实施。这是因为越南忽视了中国军队的火力优势和机动能力,同时低估了我军士兵的团结和战斗意志。再加上我军灵活的战术安排和对地形的有效利用,越军的反击未能奏效。
此外,3月5日中国政府发布撤军声明,宣布自3月16日起,中国军队将撤回边境,这让越南陷入了两难局面。越南政府不得不放弃反攻,选择保守防守。黎笋等越南领导人最终决定撤退,避免了更大损失,但这也暴露出越南战略上的重大失误。
四、我军撤回的战略考虑
中国宣布撤军的消息震动了国际社会,许多人对这一决定提出质疑。但从战略上看,撤军符合当时中国的长远考虑。与苏联的关系日益紧张,苏联的威胁不容小觑。中国必须把精力集中在北方防备苏军,因此,反击战必须有限度。长时间的战争只会加剧国际舆论压力,并有可能引发更大的地缘冲突。
此外,中苏边境的紧张局势迫使中国必须考虑到苏联的反应。苏联曾在中苏边境地区布置重兵,随时可能对中国施压。因此,避免扩大战争规模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战略考量。
最后,谅山战役的胜利打破了越南的防御体系,迫使越南从柬埔寨撤兵,为中国在其他战场争取了优势。中国通过这一行动,震慑了越南,并在国际舞台上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地位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